【轉行故事1】
這幾天得知,多位前同業正在考慮轉行。有些出於自願,而有些是「被轉行」的。還有一些則是在體制內慢慢地完成「一個轉行的動作」。
後者理論上是幸運的:在熟悉的領域內,按部就班軟著陸,最終達到新舊世界無縫接軌。相對前者就辛苦多了。除了得立馬適應不同公司的企業文化,還有更多更難的是要快速學習新行當的知識。
一個從傳統電視內容端退下來的製作人老冰友正在找工作。像他這樣的資深老鳥,理論上新工作應該不成問題才對。但實情是:他從離職日起到現在應該已經混快一個月。
媒體業真那麼糟嗎?其實職缺一大堆:旺中集團111個,三立67個,TVBS42個,年代30個,慈濟27個,連台視都19個。不止如此,連成立於民國64年,規模60人的百是傳播,也有七個缺。至於天下雜誌則有65個,遠見雜誌42個。蘋果日報職33個。登記規模50個人的風傳媒也有7個。
這些數字是104人力銀行的公開資料。
但還有更多媒體職缺是選擇了104之外的獵才通路:那就是「數位領域」的缺。像是數位廣告,數位編輯,數位行銷,社群經理,數位企劃,RWD網站設計師,數位行銷,數位影音,數位策展人等等,甚至IT工程。一些純走digital的新創公司,也會依照職位特性,把職缺PO在例如Smart M這類獵才網站上。不然就是直接找獵人頭處理。
現在的雇主喜愛CP值很高的網路世代員工,因為市場的中心是新世代生態圈:懂得玩網路,會揪團,炒版子,最好還會一點程式語言。雖然他們流動率高,來了又走,但反正這個世界早就沒有「終身雇用制」,前面人走了後面自然還有缺錢的少年願意補上。所以這個數學是這樣算的:以前媒體用低薪請廉價「小編」,只做一件事;但現在你只要願意拉高30趴,月薪給到四萬多請一個「社群經理」,你就可以得到一個在數位世界裡三頭六臂的年輕人,順便連O2O活動都一起搞定了。而這條錢僅是傳統媒體時代一個行銷經理的六成。
媒體工作機會看來很多。但對一些老電視人來說,卻是一種看得見卻吃不到的機會。因為很多職位是老媒體因應「數位轉型」而產生,但資深員工很多時候是不具備數位世界應有條件的;加上資深員工薪資並不便宜(應該說是很貴),結果造成無論是專業能力與薪資水準都無法與市場供需匹配的窘境。
我那個製作人老友本來想轉往數位發展,想說既然市場上機會很多,不如來試試一些以前沒玩過的把戲好了。但最後結果是,他竟然對我說,「那還是算了吧,因為不知道要跟他們搞什麼。」他決定年後繼續留在傳統媒體奮鬥。聽完他這麼說,我只好嘆了口氣,好難接話。因為我們都清楚,這老戲台快演完了,場子要給別人了,你不願不想也不行。至於想要從傳統媒體轉數位的冰友們,你準備好「瞬時競爭力」了沒?
#轉行故事 #找工作 #數位轉型 #電視台 #薪水 #職缺 #競爭力